8月1-3日,全国高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发展与创新研修班在湖北武汉成功举办。本期研修班设置主旨报告、“教学之星”大赛和“高等外语教育服务创新发展交流”三个环节。我们英语系尹延安老师参会,与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教师共商数智时代外语课程育人新方案,共探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新路径。
在主旨报告环节,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吴耀武教授深入剖析了当下外语学科发展之困及破解之策。吴教授指出,在百年变局与技术革命交织的背景下,外语学科应细分领域、拥抱科技、敢为人先,走特色化发展、融合发展、改革创新之路。西安外国语大学积极推动学科转型,构建“需求牵引—学科支撑—服务赋能”的协同发展机制,打造“语言+方向+人工智能应用”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促进外语专业融合创新发展。在国际传播实践方面,吴教授特别强调,优质翻译应实现作者意图与读者认知的双向贯通,追求形神兼备、意蕴相通,以此提升国际传播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外交学院副校长孙吉胜教授结合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指出,外语学科正处于转型关键期,需顺应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语言优势,产出具有外语学科特色的高质量区域国别研究:应以语言为切入点,深化基础研究和态势研究;借助语言研究,深入研究与语言直接关联的问题;聚焦相关问题的具体语言研究政策来源与演变;通过深化具体国家的文化研究解释国家或地区行为;聚焦科技变革对话语研究的影响;利用语言学先进研究方法,创新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依托语言进行交叉学科研究,拓宽研究议题。
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聚焦外语教育学视域下外语教师文学素养提升做报告,她指出,将文学素养培育融入教师核心素养体系、创新文学教学模式,对推动外语教育理论创新和外语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教师文学素养培养需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在实施路径上,应优化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夯实文学素养培育基础;利用在线图书馆和公开课等数字资源,拓展文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融入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创新文学教学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田朝霞教授围绕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分享见解,她强调,在“速成社会+AI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应兼顾传承与突破,以批判性思维驱动专业核心能力的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深层语言驾驭能力、人文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AI工具驾驭能力与伦理意识、对抗“速成”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快速学习及终身学习能力,从而使英语专业学生真正形成“深度探究”的思维习性,学会追问、辨析与反思,成为“速成时代的跨文化深度沟通者”和“AI浪潮中的人文掌舵者”。
在“教学之星”大赛中,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和昆明学院教师团队荣获特等奖,晋级本科英语组全国总决赛。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团队依托《高级英语1(第四版)》,实施“立足教材—穿透教材—跳出教材”的递进式教学,在对教材文本结构、语言形式及叙事风格进行精细化解读的基础上,加入中国叙事的平行文本,开展对比阅读,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价值,激发用专业叙事传递中国声音的使命感。昆明学院团队依托《现代大学英语 精读2(第三版)》,通过问题驱动、实践体验、多元评价、语言融合、德育渗透与延伸任务,构建“语言能力—批判思维—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教学设计中充分融入数智技术,使用U校园AI版、iWrite智能写作平台、数字人互动视频、AI智能体模拟对话等,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
在8月3日举行的“高等外语教育服务创新发展交流”环节中,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英语专业部主任助理赵兴华介绍了英语类专业教材及教学支持体系。外研社坚守教育初心,构建立体多元、分类卓越的教材体系,对标国家和行业需求,服务多元人才培养;创新数智发展,开发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AI版和AI数字教材,为外语教师开展数智融合的外语教学提供助力。参班教师充分交流教材使用心得,深度体验多元数智平台,共同分享教学研究经验,携手推动英语类专业守正创新、提质增效。(通讯员/何伊凡 审核/薛勇)